“扶贫不扶懒”,打赢脱贫攻坚战,关键在于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在帮扶政策的激励下,大部分贫困户都能够积极参与,主动脱贫,但是,也有极少数贫困户存在“等、靠、要”的不良思想。
2018年以来,苏圩镇党委、政府以抓全镇16个村(社区)村规民约为抓手,大力发挥村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重要作用,形成“我脱贫、我光荣”的良好舆论导向,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,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,取得积极成效。
倡导村民自立自强,积极发挥“村规民约”在脱贫攻坚中的教化功能。新德村苏永顺,2018年脱贫,未脱贫之前,住在一间破旧瓦屋内,经常游手好闲,无所事事,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。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帮扶责任人鼓励下,苏永顺思想上发生了巨大转变,开启“勤劳致富”模式,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队长,建起了新房子,生活上渐渐有了起色。不仅如此,在村规民约的促动下,苏永顺以自身为例,和村干、驻村工作队员一起,主动上门劝导其余贫困户戒掉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,借助扶贫项目,通过发展养鸡、养兔不断提高收入。对于部分对脱贫有较大抵触情绪的贫因户,他还主动邀请他们到自己新家进行参观,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,鼓励大家不仅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、学会感恩,更要挺起腰杆做人,好好发展生产,努力脱贫致富!借助于村规民约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重要作用,目前,新德村原本抵触情绪较大的3个贫困户都打消了脱贫顾虑和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,先后通过参加护林员和发展养殖实现脱贫。
村规民约生动力,弘扬文明促新风。苏圩镇隆德村蕾德坡78岁老人覃廷材,2016年脱贫户,生性乐观积极,喜爱音乐,多年来坚持以音乐的形式要求自己、影响他人。老人1956年开始接触乐器,会弹奏扬琴、二胡、高胡、椰胡、大提琴等乐器,他每天都会练习拉二胡、唱歌,多年如一日,弹唱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。遇到喜欢的词曲,他都会亲手工工整整的抄写进自制的乐谱本子中,满满两大本,包含50多首乐曲,《好日子》、《山乡春早》、《走进新时代》……弹出了对美好新时代的祝愿,唱出了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。闲暇时,他总会带着自己喜爱的二胡和乐谱,去到村委活动中心为大家弹奏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》、《赌仔自叹》等歌曲,以音乐的形式,春风化雨的引导、循循善诱的劝导,弘扬文明新风,营造积极向上的脱贫氛围,激发脱贫动力,助力脱贫攻坚。
“关心集体产业发展,积极参加村民会议,服务村委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”是苏圩镇各村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之一,正是这些由群众自定、相互监督的村规民约把群众紧紧的团结在一起,保障了苏圩镇各项村级产业的顺利推进。苏圩镇三个贫困村就是通过发展产业,带动贫困户脱贫,实现了脱贫摘帽。三个贫困村养鸡产业基地共占地50亩,目前已投入约400万元,共建有27个养鸡大棚,产值750多万。基地带动周边全镇建鸡棚14个,带动参与产业发展及吸收务工人员共80多人,其中吸收贫困户用工15人,带动贫困户发展。苏圩镇隆德村大青枣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总面积已有300多亩,基地目前大青枣亩产3500斤,产值10500元,带动周边10多户群众种植,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000元以上,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不少于30个,带动贫困户3户,同时隆德村产业园也依据该基地种植15亩的大青枣,今年就有产业收益,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以上。保卫村也利用产业扶贫资金10万投入到致富带头人、村委主任莫异昌的火龙果基地,通过发展壮大,基地可提供季节性20个就业岗位,并带动周边12户农户种植,流转3户贫困户土地,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8000元。
扶贫先扶志,治穷先治愚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苏圩镇以村规民约为依托,通过村规民约来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,让贫困群众主动拔掉贫困的穷根,构筑美好的生活,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助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