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段时间,每天晚上去兴海园回来,得空总要看会电视剧。昨晚,齐鲁台播放的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优秀影视剧《焦裕禄》上演大结局。临终前,焦裕禄最后的心愿就是:活着他没治好沙丘,死后把他送回兰考,他要看着治好沙丘。女儿也是看的津津有味,连声感叹,真的太了不起了。其实,自打开播以来,就惦记着写点东西。因为,我们需要焦裕禄,需要焦裕禄精神,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不动产。

说实话,随着时间的推移,印象中关于焦裕禄,只剩下沙丘与泡桐。重温电视剧,加深了对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的了解。说起山东为什么会走出像孔繁森、焦裕禄这样的人物形象,是因为民族精神成长经历,造就了焦裕禄的人物精神,正是受齐鲁大地“民为贵,君为轻”的孟子文化的影响,他发自内心的给人民当儿子,给百姓做公仆,给群众解难题,心中时刻装着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冷暖与安危。

提起焦裕禄,大家都知道他工作的地方在兰考,但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他的出生地。焦裕禄读书在博山,成长在博山,入党也在博山。焦裕禄,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,原兰考县委书记,干部楷模,中国革命烈士。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、艰苦奋斗、科学求实、迎难而上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被后人称之为“焦裕禄精神”。2009年,被评为“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”。2019年,荣获“最美奋斗者”个人称号。

电视剧《焦裕禄》全景展现了主人翁光辉、伟大、短暂的一生。根据组织安排,焦裕禄来到兰考,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,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。在除“三害”(水灾、沙灾、盐碱地)的斗争中,为了取得经验,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、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、翻淤压碱、封闭沙丘试验。然后以点带面,全面铺开,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,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。

起风沙时,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,探流沙;下大雨时,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;经常开襟解怀,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,群众身上有多少泥,他身上就有多少泥;冒着风雪,忍着剧烈的肝痛,一连走访九个村子几十户群众,没烤群众一把火,没喝群众一口水;经常和群众一起翻地、封沙丘、种泡桐、挖河渠……,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,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,和群众一起劳动。

剧中的语言,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高谈阔论,没有标语口号,说的都是家常话、日常话,暖人心头的话。严寒来临之际,他布置工作,不能冻死、饿死人,还有牲口,要一个村一个村地看。他要求领导干部,“当班长,先下锄头”。剧中焦裕禄面对百姓一声声的“娘”,老大娘拉着他叫“儿子”,没有任何矫柔造作,真切地反映了党的好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相连的感情。

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那首脍炙人口的《念奴娇·追思焦裕禄》你还记得么?文中“百姓谁不爱好官?把泪焦桐成雨”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遂了平生意”等等不胫而走的铿锵词句,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和作者自己爱民为民、责任担当的感人情怀。还有:“生也沙丘,死也沙丘,父老生死系。暮雪朝霜,毋改英雄意气!” 穆青等人在《人民呼唤焦裕禄》一文中说:“随着时光的流逝,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,像江河大海的波涛,在员心中,在人民群众的心中,更加激荡不已。”

没有一种根基,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;没有一种力量,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;没有一种执政资源,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。焦裕禄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、历久弥新,无论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都永远是亿万人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,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、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,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、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,永远不会过时。焦裕禄精神启示我们: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服务于群众,是我党千古不变的“主题歌”。

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毫无疑问,焦裕禄同志的死是重于泰山的,他感动和影响了几辈的中国人,他的毫不妥协中蕴含着深度的人生信仰,他的雷厉风行中蕴含着广度的人生追求。一棵颗焦桐深深扎根兰考土地,如今早已枝繁叶茂其伞如盖。而焦裕禄精神也深深植入兰考每一个百姓心底,一心为民无私坦荡。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,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不动产。

作者简介:唐明,1975年出生,江苏泰州人,日照市岚山区作家协会会员,作品鲜见于《理论与研究》《黄海晨刊》《日照日报》《今日头条》《齐鲁壹点》《中国安全生产报》等媒体。

1.本公众号为日照市作家协会官方公众号,稿件须原创,文学性强,体裁不限,文责自负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